查看原文
其他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策展”,为什么建筑“废墟化”能让人更爱使用它?

Frame China FRAMEEEE构架 2023-06-08

今年9月30日,在2022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际设计奖(AIA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颁奖典礼上,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张宇星和韩晶主持设计的“沙井村民大厅”(Shajing Village Hall)和“沙井古墟新生”(Rejuvenation of Shajing Ancient Fair)两个项目同时荣获该设计大奖的建筑表彰奖(Commendation for Ope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本期FRAME 对话趣城工作室创始人张宇星和韩晶,共同探讨他们所倡导的“废墟建筑学”如何能打破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隔阂,将精神内核注入建筑和场所之中,让建筑更好地为人,为我们的城市服务。



#01

“废墟建筑学”,一座建筑的“凤凰涅槃”

{ The Rebirth of A Building }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给中国当代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涉及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的彻底更新,也涉及到地方本土文化、自然地理、气候、植被和森林等的结构性毁坏。

张宇星和韩晶却认为,这样摧枯拉朽式的更新改造,并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在工作研究中他们发现,和现代城市的改造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建筑都是循环往复地建立在废墟遗址之上,如同一棵老树,不断发出新芽。中国人称之为“凤凰涅槃”,而张宇星和韩晶更愿意称之为“废墟重生”。

纵观当代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史,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建筑的历史也越来越短,很多在不久的未来都将变成废墟。因此,能否对废墟进行再利用,例如让旧的废弃工厂变成新祠堂,让古老的遗产地区变成有活力的新社区,似乎显得更为有价值和有意义。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趣城工作室的“废墟建筑学”应运而生。而此次获奖的“沙井村民大厅”(Shajing Village Hall)和“沙井古墟新生”(Rejuvenation of Shajing Ancient Fair)两个项目正是该理念的成功实践。

沙井古墟新生 - 项目现状

沙井村民大厅 - 项目现状


沙井村民大厅脱胎于建成于1980年代的沙井岗头村办工业区内的岗头柴油发电厂。原本在改革开发初期为沙井村和相邻城中村供应电力,但十几年前被废弃之后,由于年久失修,电厂已经几近成为危房。当设计团队来到现场,看到一片荒地之上孤零零地伫立着这座空房子,墙壁上写着大大的“拆”字,所有设备锈迹斑斑,甚至屋子里都长满杂草。他们想到的首先不是全部拆除,而是如何让这片废墟成为有价值的全新空间。

建造一处建筑,离不开对周边环境的映射和链接。设计团队经过观察发现,沙井村这个老旧的城中村,正处在新旧生活方式急速交替和冲击的当口。村中的古老祠堂大多数处于闲置、毁损、待维修状态,仅留下老人们在看守。这里最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新祠堂”。

沙井村民大厅 - 改造前

最终,电厂废墟的改造被定位为向沙井村民和深圳市民开放的,具有更广泛市民性的新公共空间。改造后的建筑如同一个空间媒介,吸引年轻人来此汇聚,并进而关注已经衰弱的古老村落。进一步地,沙井村的各种包括:村史展览、民俗仪式、祖先追忆、家族议事、文化交流等在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和诸如舞狮子、螳螂拳、粤剧等传统在地文化,也籍此机缘逐渐恢复,令这里一跃成为村民们刮目相看的精神文化空间。

电厂废墟改造成“沙井村民大厅”,不仅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老旧建筑的固有印象;也使当地社区重拾了丧失已久的文化凝聚力。可以看作是当代工业废墟之上同样能够重建个人和社区的精神世界,实现“凤凰涅槃”的最佳佐证。

月洞门大厅 - 村民在打螳螂拳


#02

建筑只有被认同,才会被发自内心地使用

{ Only If it is Approved, It Will Be Used }


沙井村民大厅建成后,张宇星和韩晶也常常被邀请前去参加各种活动。有些周末他们也会特意过去,观察人们到底如何使用这个建筑。他们发现,这个空间的利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限,呈现出更多有创造力的想象。

2021年7月1日,街道办将沙井村民大厅作为“建党100周年”活动的主会场,大厅两侧对称放置了很多面党旗,中间的月洞门上也悬挂了建党100周年的标志,我觉得这恰好证明了它有着强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张宇星兴奋地说道。

除了作为街道办建党100周年主题展览的展厅,沙井村民大厅还成为了当地冬至时的传统节庆“金蚝节”的主会场,还有周边的市民自发来到这里练习螳螂拳、排练粤剧、舞狮子,甚至举行小规模的聚会。小朋友们则在这里跳舞、在水池里戏水。作为主设计师,张宇星和韩晶非常欣慰人们接受了这个空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使用它。

重新发电 - 沙井蚝乡新生

沙井村民大厅 - 村民们舞狮子


什么人们会如此喜爱这个地方?或许正是“废墟建筑学”的独特魅力所产生的价值所在。

在沙井村民大厅后院,张宇星和韩晶设计了一个名为“墟园”的“废墟花园”。保留了废墟的部分墙体,有意识地暴露了梁柱,甚至还让工人主动凿了很多坑坑洼洼的痕迹,留给草木在其中自然生长,最终四面围合成一个24小时开放的有趣花园。一开始工人并不理解,为什么明明是花费了人力物力重新修建,却还要建成好像没有被修过的样子?意外地是,在之后的逐步推进中,工人们却能够在其中融入一些自己的创造,去主动让这片空间更加随意,呈现一种野生的、自由的形象。

建筑施工 - 建造过程

沙井村民大厅 - 墟园石笼墙


“我们希望它通过与自然产生的丰富联系,来强化自身的自然属性,体现建筑的生态性。”张宇星这样解释道。

在他看来,在如今这个技术与施工都臻于完美到几乎没有漏洞的时代,我们的城市中并不缺少恢弘大气,精美绝伦的空间,人们也轻而易举可以完成任何想要建造的建筑。但空间与人之间,却始终存在距离。

“很多建筑表达的是建筑师的审美,彰显的一种权力,并不是真诚地请你来用。那些特别精致的房子,很多人其实不敢用。特别是公共建筑,应该让人可以去涂抹,去破坏。但现在的公共建筑却是只让人进入,拍照打卡。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对公共建筑的理解需要打破。”“目前的整套体系太严密,我们需要为人们提供另一个出口。故意做旧,留下一点错误,让使用者发现‘原来你也不是那么强大’,给后人留一点批评的余地。”

或许这些最本真的,希望建筑真正能够为使用者服务的愿望,正是趣城工作室长久以来去实践“废墟建筑学”最大的初衷。而从另一方面,从废墟的角度去理解,旧的东西用起来会更让人感觉舒适。当一座建筑成为“废墟”之后,里面的东西没有用了,却同时获得了自我解放,获得了自己的存在感。“这时你再去看它们时,你会去关注没有用的东西,去更接近建筑的精神性的层面。建筑的用途,不仅仅是挡风避雨,还应该有精神的关照体系,一种存在的属性,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被关照,以及建筑师“别有用心”地为使用者提供的一个个“隐形的出口”,才让沙井村民大厅这处看上去犹如“废墟”的空间格外具有生命力。正如韩晶所指出的,“所有的设计手段和设计细节,如多层进深的空间、走廊、花园中的月洞门、立体池塘等,这些具有精神性的空间一旦复生并相互结合,电厂便很自然地成为了沙井居民普遍接受的一个新的精神场所。认同感很重要。认同了,熟悉了,才会发自内心的去使用。”

月洞门大厅

#03

融合设计与“针灸疗法”,让古墟自我进化

{ Let ancient buildings evolve themselves }


同为“废墟新生”,沙井古墟新生项目呈现的是建筑师对复兴地方文化遗产,让古墟焕发生机的另一种维度的思考。

沙井古墟作为深圳现存最大的历史街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混杂了大量城中村和非正规社区,处于整体衰败状态。很多房屋因年久失修而空置,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于此。

趣城工作室接到了“沙井古墟新生计划”之后,面对的是一条古老但已经被污染的河流、一个上千年历史的石塔、几百栋老屋、几十处祠堂、古井和古迹。河流整治、景观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等项目在内的历史空间保护、激活、再生改造任务复杂且细碎。

沙井古墟 - 改造前


针对这个特点,张宇星、韩晶和团队选定了一种类似“针灸疗法”的方法,在主体项目龙津河沿岸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场域地点(如废墟、老屋、戏台等),以“融合设计”的方式在保持场所特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顺势营造,增加整个地区的在地空间吸引力。这种方法,就好比在最关键的经脉上挑选重要穴位,对其进行轻微干预,避免因为突兀的设计介入而造成地区社会结构和空间纹理的断裂。

沙井古墟 -“针灸疗法”


经过这种方法对主体项目龙津河的一段河流进行示范性整治和景观改造,并通过点状的小空间的保护、渐进式地对空间进行逐步改变,设计新的公共空间,策划在地公共艺术的现场展览等,没有大兴土木地将古墟变成一个全新的天地,割裂村民与过去生活的纽带,而是让原住民逐渐适应业态,空间的改变所带来社会关系的质变。“让这个村子自我进化”是张宇星和韩晶带领下的设计团队最大的心愿。

正如亚太遗产奖评委在点评该项目时的评语 中所指出的:“沙井古墟项目巧妙地采用了‘城市针灸'的方法,在关键地点置入最少量的设计介入和行动干预,使这个可追溯到清代中期的传统商业聚落重获新生。并以低成本、低技术的方式修复河岸,重新利用现存建筑结构和公共空间创造出新的设施,在尊重古老城市形态的同时增强了社区互动。在复兴本地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该项目证明了城市创新在以一种整体的方式维护历史景观方面的重要性。”

沙井古墟新生 - 艺术日常


#04

用“城市策展”来重新定义“城市更新”

{ Urban Curation-Urban Renewal }


在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沙井古墟的历史文化价值时,张宇星和韩晶不仅设计了一种基于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之上的城市更新与城市价值再生模型,还同时作为策展人,一并策展了“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现场展”,在真实的街道&村落生活场景之中植入现场展览,同时组织村民和社区开展各种类型的公共活动,借助有创意的设计和展览,让村民们能够重新认识和感知历史遗存的独特美学价值。

沙井古墟新生 - 时光漂流城市现场展


沙井古墟新生计划和时光漂流城市现场展,从2019年9月初开始,到2019年12月底全部完成,整个策划、设计、策展和展览过程历时四个月。在整个过程中,张宇星和韩晶所运用的将微更新和策展结合在一起的经验,来源于他们此前一直参与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那段经历,让他们发现,让艺术家和建筑师以现场的真实空间为命题进行创作,之后留下这些创作的作品和临时改造的空间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激活一些已经衰败的,被人遗忘的老旧空间建筑,激发和表现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

艺术家在地创作


根据以往的经验,展览这种事件性质的载体,能够让城市微更新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更容易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也同时给予人们机会去自发地发掘老旧空间存在的精神内涵,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隐秘联系。

在沙井古墟新生项目中,正因为张宇星和韩晶意识到艺术的介入具有让普通的东西变得与众不同的能力,空间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并未主张大拆大建。通过增加一些艺术装置、或是策划一些展览,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以一种全新的手段去重新表达,就能让人们换一种重新看待的眼光。

沙井村里的儿童在看艺术装置


“考虑到古村落离现代生活离得远,怎样巧妙植入现代生活片段,是我们思考的。只做局部改造,只要成为体系,每个点串连起来,观众会感受到。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获得了启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需要大拆大建,小的改变也能让使用者觉得和现代生活有一些链接。”

正是基于此,对于整个项目中几乎是属于当地人精神象征的龙津河的改造,就并未整体进行造价高昂的污水整治,而是从小入手,采用低成本的雨污分流方法,把现有河道的纵剖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污水箱涵;上层是雨水通道。等于是在污水上做了一块盖板,盖板上铺上鹅卵石,用低成本方法让被污染的古老河流重获新生。

对于必要性不大的河边栏杆也做了去除,把封闭的河流完全打开,交还给这里居住的人们,并在河岸两侧设计了一组花池、座椅、小桥、步道等,让这条“母亲河”得以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可以亲近、触摸、玩耍和游戏的场景。沙井古墟项目获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特别奖时,被使用的就是一张小孩子们在河里无拘无束充满笑容的照片。这些孩子们的真实表现,也代表着当地人们对这场成功的微更新的正面反馈和认可。而那些笑容,也回馈了建筑师和设计师们深深的感动。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做的都是很小的事情,做几个凳子,改造排污管等等,能够被当地村民认可,这说明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的时间性和精神性等等,绝对可以被不懂建筑的人完全领会和接受。

沙井古墟新生 - 低成本的雨污分流方法

沙井古墟新生 - 儿童在水中嬉戏


通过创造全新的文化融合场景,完全能够激活已经趋于衰败的地方生活社区。这正是沙井古墟新生项目带给建筑师们的有意义的启示。正如展览导言中所说的那样,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今天都生活在信息河流之中,与信息相关的“城市现场展”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而是一种城市场景创新实验。用“城市策展”来重新定义“城市更新”的全新策略,把信息与场景、空间与内容、经济与社会、虚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自然与人文完全融合在一起,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时空融合价值。

沙井古墟新生


撰文 | Queena Yao

编辑 | Roy

校对 | Daisy

图片由趣城工作室提供




往期精彩内容-

疗愈,一场新生活浪潮正在兴起


半透明住宅:重新连接生活与自然


菜市场的未来,也许就是我们城市生活的未来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参赛

                来个三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